服務熱線
021-69973262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和前沿,而中西部內陸省份為東部沿海省份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保障,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進入21世紀后,我國政府更加重視區域的均衡發展,出臺了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系列區域發展戰略。與此同時,勞動力、交通等經濟發展要素在經濟發展中不斷調整,內陸省份承接了大量來自沿海省份的產業轉移,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機遇,也取得了不俗成績。近年內陸省份的地區供應總值發展指數普遍優于沿海省份,zui先提出發展核電的“兩湖一江”(湖北、湖南、江西)位居*列。
伴隨著內陸省份經濟快速發展,其能源資源的消費總量也呈現快速增長,能源資源保障壓力增大。以2011年“兩湖一江”為例,其電力消費量分別比2010年增長達到9.04%、10.37%和19.21%。“兩湖一江” 本身能源類礦產資源和儲量有限,對省外資源的依存度持續維持在較高位置;此外,作為華東地區煤炭基地的安徽,2011年已經變為煤炭凈流入省份,并且面臨著環境約束以及北電南送、北煤南運的限制性條件;而作為西南地區水電和油氣大省(市)的四川和重慶,因水電資源的季節性特點,在枯水期也面臨諸多挑戰。
以湖南為例, 201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為14880萬噸標準煤,能源對(省)外依存度達到近50%(其中原煤消耗11280萬噸,其中省外調入原煤4490萬噸,原煤省外依存度達到40%;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為1172億千瓦時,其中省外輸入電量為195億千瓦時,省外輸入占比達到16%)。省外的能源資源為滿足湖南經濟近些年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每年電力迎峰期間,省外保煤壓力不斷升高,對大宗貨物的運輸可靠性壓力也與日俱增(2008年出現的南方冰雪災害所導致的煤、電、運的綜合性應急局面)。經濟快速增長,能源需求進一步增大,對于省外能源資源的調入需求不斷增加,這些壓力的全面增大,使得能源資源自給率比較低的省份面臨困局,而建設核電等本地化能源/電力供應基地可有效緩解煤電油運壓力。
雖然國家也正在開工建設年運輸能力達2億噸的蒙華輸煤鐵路,有望緩解“兩湖一江”的燃煤保障供應問題,但長距離運輸自然會使這些地區的燃煤成本高居不下(以湖南為例,其脫硫燃煤機組*電價高居*4位)。同時,伴隨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進一步上升,“兩湖一江”環保壓力在持續增加。從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PM2.5排名來看,190座城市中高居PM2.5排名*位的均為內地城市,湖北的宜昌和荊州位居其中,湖南的長沙和株洲均大于100微克/立方米,全部超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中PM2.5不超過75微克/立方米的良好值標準。因此從緩解環境壓力的角度來看,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尤其是煤炭消耗總量,十分有必要。
京津冀大面積霧霾現象已經說明,要根據生態環境條件提前規劃產業結構、進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今年4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重慶召開座談會,提出依托長江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信息顯示,面積只占全國五分之一的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養育了超過40%的全國人口,貢獻了超過40%的 GDP,能源消費總量已占到全國的46.2%。因此我們需要提前布局謀劃核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合理的能源資源保障。
下一篇:江蘇鎮江市光伏應用呈爆發式增長